鼻部整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头条高福鉴定2种新冠抗体,直接动脉取 [复制链接]

1#

高福等学者鉴定2种可阻新冠入侵的抗体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等学者领衔的一项新冠病*中和抗体的最新研究显示:B38和H4抗体可以阻止新冠病*S蛋白受体结合区域RBD与人体细胞受体ACE2之间的结合。小鼠模型试验显示,这2种抗体可降低小鼠感染后肺部的病*载量。该研究还为疫苗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

加拿大研究再次证明:气温和纬度或与新冠病*的传播无关

《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CMAJ)发表的一项针对多个国家的研究显示,纬度和温度与COVID-19的流行增长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湿度与减少传播之间的联系也很弱。研究结果让作者们感到惊讶,因为更热的天气对大流行的发展没有影响。关闭学校、保持社交距离和限制大型集会等公共卫生措施则是有效的。

世卫组织: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呼吸系统以外炎症

当地时间5月8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新冠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但部分患者出现其他的炎症,如心血管或身体其他部位,一些病例出现脑炎、肿胀等脑部炎症,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世卫组织官员:世界各地可能面临生活方式“重大改变”

周五(8日)在一场简报会上,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表示,“有一条出路,但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我们可能不得不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做出重大改变,直到我们找到有效的疫苗或有效的治疗方法。”瑞安表示,世卫组织的团队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也感受到了“身体距离”的影响。“我们已经18周没有与朋友握手或拥抱了。”

世卫组织“不排除”使用健康人进行新冠疫苗实验

日前,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想法:让健康志愿者故意感染病*,以便在疫苗实验中观察疫苗有效性。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以一种略为委婉的方式对这一想法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支持。WHO称,有争议的试验可能会加速疫苗开发。

港大研究:眼睛可能是人类感染新冠病*的重要途径

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志伟发现,新冠病*远比“非典”病*更容易感染人类结膜和上呼吸道,新冠病*的感染程度与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观察到的相似。综上所述,这解释了新冠病*的传染性较“非典”病*高。陈志伟表示,这项研究亦显示,眼睛可能是人类感染新冠病*的重要途径。研究成果已在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发表。

英研究发现:新冠死亡率或存在种族差异

曼彻斯特大学和斯旺西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在考虑了年龄、自我报告的健康和残疾状况以及其他社会人口学特征后,黑人死于Covid-19相关疾病的可能性仍然几乎是白人的2倍。这种差异或许不能完全归结于社会因素。

钟南山指导海外留学生做好自我防护和心理调试

日前,外交部和国家卫健委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在美国、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尔及利亚的中国留学生代表视频连线,讲授防疫抗疫知识。钟南山建议:第一,戴好口罩,做好防护。第二,如果多人共同居住,要注意消*和洗手。同时,不仅要做好身体上的防护,更要做好心理上的防护

哈尔滨商业大学一处长被指涉嫌抄袭他人论文

近日有网友反映称,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邱泽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容错平台的应用研究》,涉嫌抄袭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届硕士毕业生唐季华年10月发表的学位论文《基于插件模式的期货交易容错平台设计与实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届硕士毕业生王赛锋年6月发表的学位论文《基于容错软件总线的报单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直接动脉取栓有望更快救治脑卒中

5月7日,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牵头组织的“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动脉治疗的疗效评估”(DIRECT-MT)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发布。其结果表明,对于发病4.5小时以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独采用血管内取栓术的功能性结局不劣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术。

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可准确刻画

中国科学院联合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利用多中心、大样本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N=),使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找到了AD中稳定的、可重复的功能异常模式,并从标记的泛化性、个体化精准诊断可行性与生物机制解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成果近日在《HumanBrainMapping》在线发表。

研究证实哺乳传播寨卡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院重点实验室利用I型干扰素受体敲除的小鼠(A)和野生型的C57Bl6小鼠建立感染模型,发现寨卡病*(ZIKV)可以通过乳汁感染新生的乳鼠,导致乳鼠产生神经系统的病变和病症。该论文证实:在母乳被ZIKV感染后,自然哺乳可能存在感染婴儿的风险。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n。

超分子葫芦脲首次在纳滤膜中“崭露头角”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孙世鹏团队首次利用环状超分子葫芦脲精密构筑了纳滤膜的分离孔道和传输通道,提升了纳滤膜的纯水渗透率和抗污染性能,实现了水体系中小分子醇类高效截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杂志》《膜科学》和《纳米快报》上。

湖南大学研发出高端绝缘“纳米纸”

王建锋教授以芳纶微米纤维和云母为原材料,制备出云母基纳米纸。其断裂应变能力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所有仿贝壳薄膜材料的4倍至倍,其韧性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所有仿贝壳薄膜材料的6倍至倍,高电击穿强度每毫米达KV,热分解温度达℃。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纳米材料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上。

短时程单眼剥夺效应适用于自然场景刺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鲍敏研究组的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基于自然场景刺激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技术,揭示了短时程单眼剥夺效应可以在观看自然场景刺激时表现出来,为单眼剥夺中的稳态补偿机制理论拓展到一般性的自然场景刺激提供了证据。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Neuroscience。

视网膜向大脑发送抑制信号

美国西北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视网膜神经元的一个子集能向大脑发送抑制信号。以前,研究人员认为眼睛只发出兴奋信号。通常,兴奋性信号使神经元更加兴奋,抑制性信号使神经元活动减弱。相关成果5月1日发表于《科学》。

科学家提出精确估计光度函数方法

近期,国际天体物理杂志TheAstrophysicalJournalSupplementSeri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袁尊理、研究员王建成与英国牛津大学教授MattJarvis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基于现代统计学中的核密度估计原理,提出了一种精确估计光度函数的普适方法,它对于统计研究星系、活动星系核、伽马暴等河外天体的演化性质有重要价值。

科学家确定小菜蛾起源南美洲

5月8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个基因组的变异揭示了一种植食性昆虫在全球的起源和进化历史》,确定了小菜蛾起源地为南美洲。小菜蛾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地区危害严重,给我国蔬菜生产和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该研究成果由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民生主持。

*芪属一濒危新种被发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李志勇领衔的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发现了豆科*芪属一濒危新种,植株具有多达25片小叶,花冠白色,荚果圆弧形弯曲,种子*色,无斑点,该新种被命名为沙尔沁*芪,其描述发表在《AnnalesBotaniciFennici》上。

青藏高原东南缘湖泊硅藻多样性发生变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荣及其团队整合了横断山区个湖泊空间数据库和6个典型湖泊时间序列数据库,研究发现直接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湖泊多样性下降,而受间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湖泊硅藻多样性上升。研究结果在Anthropocene杂志上发表。

上海九院完成个性化3D打印骨盆重建手术

5月8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获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该院骨科专家郝永强教授为一名来自浙江台州的53岁男子成功精准切除了右侧巨大骨盆肿瘤,并利用3D打印技术“量身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为患者植入假体。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新快速射电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炜玮、李菂等与合作者利用自主研发的搜寻技术,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对俗称中国“天眼”的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海量巡天数据进行快速搜索,近日首次发现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FRB),其距离地球约85亿光年。快速射电暴是一种持续仅数毫秒的神秘射电暴发现象,是天文领域最为热门的前沿领域之一。

厄尔尼诺事件形成!今年夏天涝重于旱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并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连续5个月Nio3.4指数的滑动平均值分别为0.6℃、0.5℃、0.5℃、0.5℃和0.5℃。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国家判识标准,已正式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弱)。

新一代混合现实MR手术导航系统问世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整复外科教授李青峰团队与触角科技团队,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王殊轶团队合作研制成功了新一代混合现实MR手术导航系统,并在这一系统引导下完成国际首例以混合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结合的多例肩背部及腿部游离皮瓣切取术等医疗病例,为整形外科领域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卫健委: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统筹推进国家级医学中心设置建设工作,加大对国家医学中心支持力度。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各国家医学中心予以支持,加大在基础建设、设备配备等方面的投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在人员编制、招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

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征集活动启动投票

5月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征集发布系列活动启动公众投票。该活动旨在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抓住科技创新突破口,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引导科学家、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坚,为全人类的繁荣进步、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市科协“在线支援团”首推云服务应用场景

远程视频诊断、连麦语音咨询、AR机器识别……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云端“零距离”科技服务,这是5月8日上海市科协“在线支援团”在静安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首次推出的云服务应用场景,以远程科技服务为主题“智能设备云服务实验室”同时签约共建,“在线支援团”专家现场举行了产业链云义诊活动。

第八届“共享杯”大学生科创大赛启动

5月8日,第七届“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总结会暨第八届大赛启动会在京举行。大赛旨在以“共享杯”大赛为抓手,积极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努力提高科技平台运行和服务效能,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办,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河北大学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共建“菁英班”

近日,河北大学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就共建化学本科“菁英班”和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签订协议,相关工作将于今年正式启动。共建双方将成立导师团队,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还将设立“菁英”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立志科学研究、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优秀本科生。

上海交通大学携手爱丁堡大学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

5月8日北京时间16点(英国时间9点),上海交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以网络云端牵手的形式宣告成立“全健康研究中心”。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爱丁堡大学、全健康研究中心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发出《同享一世界共筑全健康》倡议。

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个产学研项目投产

近日,由山东大学(青岛)和即墨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推进的产学研项目“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工艺”取得重大进展,共同转化的新一代多功能农用微生物菌剂——兼具高效杀虫、抑菌和生物固氮功能的荧光假单胞菌,在双方的合作企业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试生产中获得成功,标志着本项目的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国内重点院校“组团”增生“应急管理”专业

面对新冠疫情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的压力,众多高校纷纷筹备开设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专业。近日,国内13所重点院校拟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为支撑,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应急管理”,目前论证方案已经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示。

让创意的点子从“思考”变成“现实”

近日,年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第三方评估结果发布,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在本次评估中总分第一,位列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之首。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总协调人、教务处副处长刘培在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开展双创工作始终遵循大学‘教书育人’是第一责任的理念,从学生的创意阶段介入,让创意从‘思考’变成‘现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